世界上究竟有没有灵魂?如果没有,那么为什么人死了要搭灵堂、置灵位?如果有,那么都去哪里了呢?

我最早接触死亡是在四五岁的时候。那时我住在姥姥家的四合院,姥姥家住在北屋,西屋住着姥爷的二叔一家。我管姥爷的二叔叫二太姥爷,管姥爷的二婶叫二太姥姥。一天,二太姥姥生病死掉了,据说是“肚疼”疼死的。二太姥姥平时对我还不错,所以她刚刚去世我就去看望了她。老太太的遗体躺在炕上,穿着崭新的棉衣棉裤、盖着棉被,头上戴着一顶黑天鹅绒的“旧社会”的帽子,帽子正面还镶着一块碧绿的玉。老太太闭着眼睛、表情安详,只是脸色有点蜡黄。但她生前脸色就有些蜡黄,所以感觉和活着的时候并无二样。

香、茶和供果代表着我们的爱和敬意

第二天,院子里的两个长条凳上停放了一副黄色的棺材,正面的一张白色条幅上写着:封门李氏玉兰太老夫人之灵位。姥爷告诉我:封是二太姥爷的姓(姥爷一家都姓封),李是二太姥姥娘家的姓,玉兰是她的名字。因为是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的时代,所以并没有吹吹打打,只是烧香、烧纸、家里晚辈们磕头、妇女们轮流去哭丧。他的儿媳妇(我叫大姥姥)平时对婆婆很不好,但她哭的却很艺术。不是有“长歌当哭”一说吗?她是“长哭当歌”,旋律很悠扬,歌词也很有趣。我记得内容大意是:“我对你那么好你怎么就走了呢?你走了,我可咋办呢?今后我做了饭给谁吃?烧了水给谁喝?想尽孝心给谁去端屎端尿呢?你倒好,一撒手就走了,丢下了我孤零零的可怎么办呀!我的死老婆子呀!”

东京多磨陵园的御灵堂简直就是艺术品

印象深刻的是供桌上除了香和蜡烛外,还有供饭和供果。我问姥姥:“二太姥姥不是已经死了吗,她还能吃饭吃水果吗?”姥姥说:“人死了,魂儿还在。吃不了,但能闻到味儿。”三天后出殡,在大姥姥悠扬的哭声中几个青壮年抬着棺材走远了。不知是因为远还是不让小孩子去墓地,总之我是没去。我问姥姥:“二太姥姥哪里去了?”姥姥说:“遗体在棺材里,抬到山里祖坟埋了;魂儿到天上去了。”那时我隐隐约约感觉到:在天上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地方,有不少“魂儿”。

后来上学学哲学,老师告诉我们:世上的哲学分为两大派,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前者是无神论者,后者是有神论者。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唯物辩证法,无神论者。从中学到大学,我一直受的是无神论教育,久而久之,变得天不怕、地不怕,无所畏惧。直到1990年我离开祖国,去了日本。

日本的葬礼仪式感很强

日本是个真正的宗教自由的国家,佛教、神道、基督教以及各种新兴宗教五花八门眼花缭乱。日本还是个多神论民族,甚至号称有“八百万神”!从人口比例看估计日本是神仙最多的国家吧!其实,1亿3千万人口肯定有有神论者也有无神论者。记得1994年大江健三郎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做的报告题目叫《我暧昧的日本》,显然是套当年川端康成获诺奖时的报告《我美丽的日本》反其道而行之的。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概括日本的民族性是“菊花与刀”,而大江健三郎却概括为“暧昧”二字。

日本的葬礼庄重温馨,哀而不伤

我也觉得,日本人确实有点“暧昧”:那些宗教信徒们可能未必就真的是有神论者,至少佛教如此;而那些无神论者呢,却又对各种宗教非常尊重,特别是参加葬礼时大都按着丧家的宗教形式(佛教居多,虽然婚礼时神道居多),从未听说因为宗教的不同而发生纠纷(至于奥姆真理教投毒事件则完全按照刑事事件处理)。但是我发现,日本人对于宗教(特别是佛教),与其说是信其教义,还不如说是更欣赏其仪式。

日本的葬礼庄重温馨,哀而不伤

我问过很多日本人是否相信灵魂,少数人说有,多数人说无(我的女儿们小时候喜欢唱一首儿歌“鬼啥的根本就没有......”),还有一部分人说不知道。但不管那种人,参加葬礼的时候都非常肃穆庄重,哀悼或烧香时看上去都非常虔诚,不由得使我想到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所说的一句话:“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什么意思呢?

从孔子的其他关于鬼神的言论(比如“子不语怪力乱神”)来看,孔子应该是个无神论者。但他在祭祀的时候却非常肃穆虔诚,他说的以上两句话的意思应该是:“祭祀祖先,就好像是他们在;祭祀神明,就好像是神明在。”而且紧接着他又说道:“吾不与祭,如不祭”,意思是说:“我如果不亲自参与祭祀,那还不如不祭”(这句话就像是在回答那些清明节代人祭祀的一样)。也就是说孔子虽然不相信灵魂的存在,但他却在祭祀祖先和祭祀神明的时候,假定祖先的灵魂以及神明存在,虔诚地表达自己对于祖先和神明的敬意。这不正是大多数日本人对待逝者、灵魂以及神明的态度吗!

日本的葬礼庄重温馨,哀而不伤

日本从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圣德太子时代开始,就积极学习引进中国文化,从典章制度到儒家思想,从汉字汉文到服装礼仪,学得非常认真、也非常到位,其中很多地方(比如礼仪、园林、建筑、中药等)都超过了中国。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又开始学习欧洲,二战后又开始学习美国,但他们早已经渗透到本民族DNA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是不会因为后来学习欧美而轻易丢掉的。尽管他们可能已经忘记他们的许多优良文化元素的出处,但只要我们细心地观察研究,就会发现他们的礼俗,有很多是与中国传统习俗是高度的一致的!这当然不仅仅是“巧合”。

比如日本人的婚礼和中国人的婚礼气氛是不一样的。两个民族的婚礼都喜庆,但中国的热闹,有时闹得有点出格;日本的庄严,庄严到很少有人开怀大笑---这不正是孔子所提倡的欢乐的最高境界“乐而不淫”吗?中日两国的葬礼都很悲哀,但中国的总是伴随着嚎啕大哭,气氛极其伤感;而日本的则庄严肃穆,只有低声抽泣没有嚎啕大哭---这不正是孔子所提倡的丧葬的最高境界“哀而不伤”吗?

笔者为父亲设计的人生告别会

言归正传,让我们回到关于灵魂的话题。到底有没有灵魂呢?有人说有,有人说无,这恐怕是一个永远也争执不休的问题。如果问道我个人,那么我只好回答我不知道。说有吧?我没见过;说无吧?世上我没见过的多了:空气我就没见过,电波我也没见过,分子原子量子我都没见过,但我不能因为我没见过就否定它们的存在。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知识还是很有限的,所以只好像孔子一样回避正面谈论这些问题了,不好意思。

不过,我们不妨冷静地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谈论关于灵魂的问题呢?我想绝非仅仅是好奇,更多地还是因为我们在亲人去世时,有千万的不舍和万般的无奈。是我们对亲人的爱,促使我们去想:要是真的有灵魂该多好啊!那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和逝去的亲人再见面了。可是事实上除了通过各种真真假假的巫婆神汉灵媒师的“中介”,或者是在梦中,我们是很少能够和逝去的亲人的灵魂直接交流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很愿意成为一个有神论者,却又很容易成为一个无神论者了。于是,一种奇妙的感情就会油然而生:不管有没有灵魂存在,我们不妨假设它有,对着这个假设的对象,真实地、虔诚地表达我们的敬爱之意并宣泄我们的悲痛情绪。这种人皆有之的微妙感觉被语言文学大师孔子总结成“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么两句经典名言了。

笔者设计的落葬礼取材于传统文化元素

政府现在提倡殡葬改革,对殡(葬礼)的要求是“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话是没错的,但什么是“丧葬陋俗”,怎么做才是“文明节俭”,却并没有做具体的说明,大家的理解也各自不同。比如我个人的理解是:烧纸放鞭炮污染空气和听觉,而且有安全隐患,就属于“丧葬陋俗”,却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传统:在造纸术还没有普及时肯定是不烧纸的,在鞭炮还未普及时肯定也不放鞭炮;源于西方殡葬文化的鲜花祭祀就属于“文明”,是否“节俭”则要看量,比如你一场葬礼花几十万上百万购买鲜花,就又成了奢侈的陋俗了;而属于中国传统丧葬习俗的烧香磕头,我觉得就不能算作陋俗,而且是优良传统(当然禁止明火的场所应该遵守规矩),但有些人就认为是陋俗。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都是鱼龙混杂不能一概而论的。我们需要做的只能是认真鉴别后为我所用。

笔者的女儿在为她姥姥守灵

关于殡葬,现在有这么几种误解,一是片面强调火化,将提高火化率当成殡葬改革的唯一内容,认为只要火化率上去了就万事大吉,根本不管火化之后的散葬乱埋,结果并不能达到节省土地的目的;二是片面地强调节俭,认为钱花的越少越好,只强调殡葬的公益性的一面忽略了市场性的一面;三是将殡仪馆和火葬场混为一谈,只强调火化---处理遗体的物理性的一面,完全忽略了“殡仪”这一追悼逝者、宣泄生者的感情、传承逝者的精神生命的一面。毫无疑问,法律的不健全和政策的误导限制了中国殡葬业的健康发展,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在殡葬方面的美好生活的需求。

佐藤善彦先生设计的小型家庭殡仪会馆

最后我们回到主题:灵魂都去哪儿了呢?我认为,不管是有神论者理解的类似生物一样的灵魂,还是无神论者所认为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假定的灵魂,因为是和人的情感、精神密切相关的,所以是不能什么都“节俭”的。“节俭”应该指的是物质方面的,丧葬不可铺张浪费,不可过多地占用土地;但在情感和精神层面不但不能节俭,而且应该认真、庄重、严谨。迄今为止,我们做得远远不够(除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葬礼)。人刚刚去世时,普遍认为灵魂离开肉体但还没有走远,所以不能将遗体从医院一下子就拉到殡仪馆(其实是火葬场)冷冻起来,要有类似日本的葬仪社一样的停放遗体,让家属以及亲朋好友们从容地守灵和告别的空间;火化并且安葬后,灵魂有可能还在坟墓里(墓碑的功能据说就是为了“镇魂”的),所以我们要定期去扫墓祭祀,在一个优美安静的环境里和逝去亲人的灵魂默默地交流;当然灵魂也可能在天上......不管灵魂在哪里,都需要我们认真虔诚地去思念和祭祀。

佐藤善彦先生设计的小型家庭殡仪会馆

在对待灵魂问题上,邻国日本就做得比较好。大家都看过日本电影《入殓师》,日本的入殓师(因为公司小,不仅仅是入殓,除了火化之外所有的和殡葬关联的都做)的殡仪服务可以说是细致入微令人尊敬。但也许是导演为了强调服务而故意忽视葬仪社的环境,也许是影片所展示的是上个世纪末的故事,那时精美的小型家庭葬会馆还没有流行,总之影片中的出现的馆所实在是太一般了。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受日本社会超老龄化、少子化的影响,日本出现了精美的小型家族葬会馆,大都在城市中心,交通方便设备齐全,现在已经成了日本殡葬界的主流。我从中国的城镇化、老龄化和现在已经开始了的少子化问题来看,可以预言,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也会和日本一样,到处都是小型家庭式殡仪会馆的。而殡仪(主要是守灵和告别)也会迅速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你准备好了吗?(文章转自公众号:星之光设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