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是民生大事,实现“逝有所安、故有所尊”是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们的要求和期盼。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变化,殡仪服务供给不充分不平衡,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从1997年的《殡葬管理条例》开始,到《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再到《关于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及《关于印发“十三五”社会服务兜底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和《殡葬管理条例》的首次大修......这些都以政策法规的形式将发展基本殡葬服务作为兜底性、基本性、人性化制度安排,以此保障群众“逝有所安,故有所尊”的基本需求。
而在殡葬这个社会服务链条的重要环节中,殡仪服务设施是其不可分割的部分。除了殡仪馆之外,人们还需要一种数量充足、质量可靠、绿色文明的新型现代化殡仪服务场所,来满足治丧、守灵等丧葬基本需求,同时也是作为殡仪馆功能的一个补充和完善。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够满足群众更多方面、更深层次的殡葬需求,切实维护逝者尊严和公共利益。殡仪服务站的出现,恰逢其时。
一
殡仪服务站——源起
殡仪服务站,是满足现代殡仪服务需求、补充完善殡仪馆服务范围的新型建筑类型。新版的《殡葬管理条例》中,将殡仪服务站定义为具有一项或多项殡仪服务,但不具备火化功能的服务机构。
由于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许多的殡仪馆已经占据了城区中心的重要地段,对周边的业态环境、生态保护等都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且由于传统文化中对于殡葬的观念一直处于敬而远之的保守状态,这就形成了城市发展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那么,兴建服务半径合理、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便民利民、移风易俗的殡仪服务站就成了解决矛盾的重要方式。
国内一、二线城市人口密度大,殡仪馆择址较难,且存在着与居住区距离较远,服务半径过大等问题。因此,在城区中设置不带火化功能的殡仪服务站,是对殡仪服务的一种有效补充,同时,能够就近服务城区及社区丧属,更进一步地体现了便民精神,也避免了丧事大操大办,劳民扰民。
不具备设殡仪馆建设的条件区域,通过设置功能简单的殡仪服务站,能满足当地人群文明殡葬的精神需求,就近为丧户提供便捷、温馨、周到的服务场所。
▲重庆安乐堂(殡仪服务站)位于城区之中,以其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获得周边群众的充分认可。
二
殡仪服务站--设计原则
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易经》
殡仪服务站以其独特的属性,需要以更为科学的设计从人性化的角度进行合理的打造,实现“逝有所安,故有所尊”的现代殡葬服务设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
设计提炼以下四大基本原则进行殡仪服务站的打造:
01.
多元化的空间布局
殡仪服务站是人生旅途的终点。与殡仪馆相比,殡仪服务站仅仅缺少了火化的功能,但守灵、悼念、告别、住宿、餐饮等服务功能更为完善齐备。
因此,在殡仪服务站的设计中,需要进行多元化的空间布局,从而与这些功能进行联动,打造温馨舒适的告别空间。
同时,强调场所的尺度感和细节特色,建筑和景观空间相互交融,以公园化的景观、层次丰富的植物遮挡,减少对周围住区的影响,并通过空间组合,形成“公共区域——半公共区域——半私密区域——私密区域”的景观层级,使得建筑在城市中能够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存,且满足人的活动需求,为悼念人群打造具有人文氛围的休憩、交流、聚会的场所。
02.
人性化的功能布局
殡仪服务站是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代表着国内传统治丧场所向现代温馨告别的转变。因此,殡仪服务站的设计需要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性化的功能布局为人们带来殡仪服务和丧葬品质的提高。
规划布局以功能满足性为前提,以规范符合性为必要条件,因地制宜、分区明确、流线便捷,充分利用场地,同时,布局业务区、守灵区、悼念区、休息区、住宿区、餐饮区、遗体处理区、骨灰寄存区、交流区、活动区等多样化功能空间。
根据悼念人群、守灵人群、工作人员等的行为活动诉求,将殡仪服务站的各功能单元与之一一对应,并进行功能空间区域划分,避免流线交叉、相互干扰。例如人行主流线与遗体主流线便需各行其道,实现生逝分离。
所有的功能设置,都是从人性化的角度,为人们提供一处舒适温馨的治丧空间,一处休憩交流的活动场所,更好地为生者与逝者服务。
03.
温馨宁静的室内空间
殡仪建筑是告别逝者的场所,是一曲凝固的生命赞歌。因此,殡仪服务站的设计应富有尊严同时又充满温馨之感,而其室内空间的打造,同样需要以充满温情的氛围打破传统的殡仪习俗,从而构建出一处宁静、温馨、引人追思的独特空间。
比如室内空间一般以暖色为基调,能够赋予整体环境一种温暖的氛围,在视觉上也能够消除白色、黑色等色调带来的肃穆压抑之感,给来人舒适温情的心理体验,缓解亲人逝去的悲痛与哀伤;在嗅觉处理上,使用可帮助人们凝神静气的香氛等,使人免于过度悲伤;而在听觉的处理上,选取舒缓安逸的音乐进行选择性播放......这些多元化的感官体验,带给人们平静舒缓的心态,营造出温馨宁静的室内空间氛围。
04.
生命文化的氛围营造
殡仪服务站是为生命而服务的。因此,在殡仪服务站的设计之中,生命文化是其不可或缺的元素。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是很悲痛的。我们无法改变这一事实,但却可以在设计中尽力提供一处温馨化的追思怀缅的环境,通过生命纪念、生命影像、生命传承等元素的结合,形成一处以生命文化为主题的悼念、殡仪服务空间。
同时,生命文化也可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及当地的殡葬习俗等相结合,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打造具有文化韵味的特色场所。
三
殡仪服务站——规划布局
天水殡仪服务中心位于市区中心,北侧、西侧及南侧隔路便是居住区,东侧与工业用地贴邻。
常规的做法采用高墙深宅,利用三面围合形成内向院落,与外部环境隔离,朝外侧的建筑表皮多采用实墙,避免对居民的干扰。
▲常规做法
然而这只是以一种隔离的手段将殡仪服务站与周边环境进行分割,并没有很好地与环境相融。即使设计满足了功能需求,也满足了周边百姓集中办丧的需求,但却容易引发人的恐慌心理。换位思考一下,当周围住户看到隔路高大的院墙,第一反应就是想到遗体存放,情绪累积之下就容易引发社会事件。
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规划布局,才能够解决这一矛盾呢?
我们从人群的心理感受出发,先将殡仪服务站的功能进行剖解,将其分为对外的配套功能和对内的殡仪服务两个板块。
将对内的殡仪服务呈一字,排布在最远离居住区的东侧,将居民不太反感的配套功能以散落形式布置在地块西侧,打造成开放式景观公园,形成了居住区——城市道路——街边景观公园——殡仪服务的空间布局,达到了与环境和谐相融的目的。
从视线上分析,配套功能采用玻璃体的设计手法,使视线能一览无余,避免了百姓因看不见而带来的负面心理感受。
同样,殡仪服务区也不能完全封闭,可采用景观化的幕墙表皮,形成城市主题景观,来达到较佳的视线感受。地表道路——通透的配套建筑——高大乔木——城市画卷形成丰富的视线层次,因此来进行隐藏和遮挡。
同样,设计还需注意细节,如殡仪车因从地下到达专用停车区,通过遗体电梯到达遗体冷藏,并经专用的遗体走廊到达各守灵单元,与丧属的活动区域完全隔离,实现生、逝分离。
整个优化设计,从生命的意义出发,真正以人为本,体现了设计的智慧。
四
殡仪服务站--室内设计
在室内空间的设计中,殡仪服务站应体现温馨宁静的环境氛围。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应当是乐观而积极的,那么,对生活的结束也应当是豁然的。因此,殡仪服务站的室内空间以温情化为主旋律,通过温馨而阳光的设计,送别逝者,抚慰生者。
此外,在殡仪服务站的室内空间打造中,还汲取了国内外殡仪服务设施及行业内外的设计亮点,引入了酒店化的环境与管理、人性化的一站式服务、个性化的告别仪式......这些元素与殡仪服务站的结合,不仅仅践行着其“让告别变得美丽”的使命,更是实现了殡葬服务行业的另一场变革。
天泉佳境设计打造的徐州安乐堂很好地实现了这一设计梦想,在主题风格上选用婉约别致的古典元素,并将其与现代美学相结合,打造出宁静典雅的独特韵味,在光影交错间构筑温馨简洁而不单调的告别空间。
同时亦有不同元素的组合搭配,为我们带来焕然一新的混搭体验。以简约的装饰、朴实的色彩、雅致的造型,营造温馨而又充满阳光的风格,带给人们更多的个性化选择。
而在文化定位上,以生命文化为主题,结合延续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为我们带来了深厚的生命文化设计元素,而当地的文化特色与殡葬习俗,也在诸多符号与个性化元素中得以体现,通过智能化科技与艺术化的设计,结合大量的装饰摆件,为我们带来了更为人性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殡仪服务空间,营造出“逝有所安、故有所尊”的生命文化氛围。
五
殡仪服务站--发展趋势
工业4.0时代给传统建筑业注入生机,随着AI、AR、VR等现代技术的日渐成熟,智能化云殡仪服务在未来将成为主流,殡仪服务站未来将不仅仅作为场地的提供者,更成为缅怀逝者、关爱亲者的空间群落。
结合悼念和祭扫功能,殡仪服务站将与城市及住区相融,与景观环境一体,打破人群的恐惧心理,改变落后的殡葬习俗,如社区医院、社区超市等基础设施一般为周边居民提供温馨便民的服务。(文章源于福寿园·天泉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