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部分,引领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殡葬领域,互联网助推殡葬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升级。“互联网+殡葬”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是21世纪殡葬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前景广阔、潜力无限。

“互联网+生态葬”——二维码墓牌的应用

节地生态安葬是殡葬改革的重中之重。其中,生态墓园、骨灰自然葬、骨灰海葬在节地生态葬法中最能体现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安葬方式。二维码墓牌在生态葬中的运用,提高了人们对生态葬的接受度,提高了生态安葬率。

生态墓园与传统墓园的区别。传统墓园以传统墓碑葬为主要安葬形式,排排墓、椅子墓为主要墓型,材料以石材居多,墓位硬化现象较为普遍。绿化率低,与城市周边景观不协调。生态墓园是坚持“景观建园、文化建园、生态建园”和“先建公园、后建墓园、不见墓碑”建设理念的新型现代人文纪念设施,注重打造人文环境,和谐融入城市景观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北京市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北山建成了全市第一个生态墓园示范区,强调园林艺术与殡葬文化完美融合,墓园种植了乔灌木1600余种,绿化覆盖率达到了95%。园内建造了草坪葬、树葬、花葬、景观石葬等8种生态葬法。每种葬法依据园区植被景观的整体安排依势布局,为逝者营造回归自然的意境,为生者提供了感悟人生的场地。建成后的生态墓园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转变了人们骨灰安葬的习俗,也成为周边居民休闲散步的场所。

自然葬——让生命回归自然。骨灰自然葬是指使用可降解容器或者直接将骨灰藏纳土中,安葬区域以植树、植花、植草等生态自然进行美化,不建墓基、墓碑和硬质墓穴的安葬方式。自然葬满足了“入土为安”的传统习俗,是一种最为节地生态的葬法之一。“让生命回归自然,实现最长情的陪伴”是自然葬的主旋律。2016年12月,北京市在长青园骨灰林基地建成了北京市首个自然葬安葬示范区。

骨灰海葬——满足了人们回归大海的情结。北京市于1995年开始推行骨灰海葬,逐步得到了社会认可,骨灰海葬数量逐年上升。2015年,骨灰海葬数量突破了2000份,2016年达到2456份,预计2017年达到2760份。2020年将达到4000份。北京市在长青园骨灰林基地设立了骨灰海葬纪念碑,每年由市民政局统一举办骨灰海葬公祭仪式。

二维码墓牌替代传统墓碑。修建大墓、豪华墓,不仅占用了大量耕地、林地,白化了很多山头,耗费了大量木材、石材、水泥,造成了自然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的不良后果。二维码墓牌运用二维码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以电子数据方式,将逝者的人生历程通过文字、视频影像资料予以保存。二维码墓牌材质选用铜、陶等制品,体积小,与石材墓碑相比,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将二维码墓牌电子平台所载的生平事迹、视频影像通过移动终端予以再现,具有较强的追思、人文纪念、生命教育功能。

“互联网+殡仪服务”—一站式殡仪服务

近年来,政府部门持续深入宣传殡葬新理念,慎终追远、厚养薄葬、生前尽孝、文明殡葬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文明节俭、移风易俗新风尚成为治丧活动的主流。加强对乱搭灵棚、治丧扰民等不文明行为的治理,引导群众摒弃丧葬陋俗。加强殡仪馆建设,推广治丧新礼仪。加强行业管理,规范殡葬中介服务、太平间殡仪服务管理,殡仪服务市场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为互联网与殡仪的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互联网具有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专业化分工和提升劳动生产率的特点,“互联网+殡仪服务”将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同时,商业模式选择至关重要,采取B2C、O2O还是其他商业模式,都需要结合各地市场情况。随着商业模式的成功运用,新业态的殡仪服务公司将开发出具有人本和文化特色的个性化服务项目,满足现代殡仪消费。

“互联网+祭奠”——从PC互联网升级到移动互联网

移风易俗、大力倡导祭扫新风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多年来,政府部门大力开展禁止生产、销售和在公共场所焚烧纸扎祭品执法活动,违法现象得到有效治理。同时,敬献鲜花、植树绿化、踏青遥祭等新型环保祭奠方式得到越来越多认可,许多地方组织社区公祭、海葬公祭等活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祭奠网页、发表感怀寄语、敬献网络鲜花蜡烛等祭奠方式快速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祭奠”从PC互联网升级到移动互联网。现在已有互联网公司对“移动互联网+祭奠”方式进行应用。据资料显示,2008年以来每年清明节约4亿人次集中祭扫。经统计,北京市2008年至2016年,祭扫人数逐年递增。面对逐年上升的集中祭扫带来的公共安全、道路交通等方面压力,推动“互联网+祭奠”融合发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

如何构建——互联网与殡葬融合发展新体系

首先,加快发展“互联网+殡葬”新业态,推进殡葬惠民。其次,广泛应用互联网新技术,创新开发互联网新商业模式,树立现代殡葬新形象。殡葬要积极尝试与大数据、云计算、泛在、AR、VR、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的融合,积极尝试开发改造B2C、C2C、O2O等互联网商业模式,形成适合殡葬行业的独特创新的商业模式,树立富有互联网时代特征的现代殡葬新形象。第三,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丰富人文纪念新内涵,促进殡葬新文化建设。第四,加强跨界人才交流,培养现代殡葬新人才。第五,加大培育扶持的政策创新,营造融合发展的新环境。制定针对性强的培育扶持政策,建立奖励补贴机制、资金引导机制、创业创新机制,营造融合发展的新环境。(文章源自北京市民政局,版权归原作者所有)